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|
在迷雾中穿行:深度剖析90年代日本食品饮料的变与不变
|
作者:佚名 文章来源:hexun.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:2019-3-29 16:04:05 文章录入: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:贯通日本语 |
|
研究意义:以史为镜,照向未来 前言: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的消费结构及趋势变化一直是研究的热点,本文对90年代日本食品饮料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,试图对中国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带来借鉴和参考。当下中国经济与90年代前后的日本经济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,如:1)宏观方面:经济增速放缓,房地产价格处于高位,美国挑起贸易摩擦; 2)人口特征:人口老龄化和单身现象加剧;3)消费特征:所谓消费降级与消费升级现象并存;4)消费群体:新一代人(日本的新人类,中国的90/00后)及女性群体成为消费主力;5)居民心态:居民对未来经济发展形势预期变得不明朗,对自身发展开始感到焦虑。当然,需要明确的是,中日经济体对比差异之处更多,我们对中国长期经济发展及消费动能依旧充满信心,但以史为鉴,居安思危,日本90年代前后经济波动带来的消费趋势变化,对我们看待中国未来消费趋势,或许是一面稍显极端但仍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镜子。 1986年后日本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,地产、股市泡沫高企。1985年《广场协议》签订之后,日元持续升值导致外需放缓,政府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扩大内需。1986年后日本央行接连下调利率至2.5%,M2供应量增速从1985年的8.4%提升至1990年的11.7%。在此阶段,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和股市,日本六大主要城市地价指数在1985年-1990年间增长三倍,日经指数从13000点增长至近39000点,日本房地产及股市泡沫高企。 90年代初日本地产、股市泡沫破裂,经济增长停滞。80年代末日本居民、企业对房地产投资预期依然高涨,居民和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持续提升至高点的近70%和140%。1989年日本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,央行利率从1989年的3.25%提升至1990年6%,日本货币政策转向刺破日本股市楼市泡沫,日经指数从1990年初的近39000点下挫至年末的22000点,此后日本股市一直处于低迷状态;90年代日本地价持续下降,六大主要城市价格指数在1991年-2000年间下降近3倍。股市、地产泡沫破裂后,日本GDP及CPI增速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,日本经济陷入长期通货紧缩状态。 2 迷雾中穿行:经济波动期, 行业发展的三变与三不变 回顾日本90年代食品饮料行业发展情况,经济波动导致部分消费减少,如家庭食品饮料支出减少,居民外出就餐减少,及消费习惯开始追求性价比,但由社会结构及饮食文化演变带来的食品饮料消费方便化、健康化、西式化趋势并未改变。 变化之一:家庭食品饮料支出减少 经济波动带来家庭食品支出额下滑,但其占家庭总支出比例相对稳定。1955年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,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,食品饮料支出占比从1963年的38.7%下降到1990年的25.4%。90年代地产泡沫破裂后,家庭每月食品支出绝对额从1992年8.2万日元下降到2000年的7.4万日元,但食品饮料支出占家庭总支出比例保持相对稳定,在1992年-2000年间稳定在23%-25%。 变化之二:外出就餐减少 居民对未来预期不明朗,外出就餐减少。90年代日本居民可支配收入下滑,失业率提升,消费者对未来预期不明朗。在此期间,居民外出就餐减少,一部分回归家庭饮食,另一部分消费方便食品。根据厚生劳动省调查数据显示,居民外出就餐率从1990年的19%下降到2000年17%,受外出就餐减少影响,日本餐饮市场规模停止增长,90年代末开始下滑。 变化之三:可选消费低价化 消费行为朝低价化发展,食品饮料行业中低价可选消费品受欢迎。在日本经济新闻社每年发布的热销产品及热点事件榜单中,我们看到,消费升级类产品多出现于泡沫破裂前,消费降级类产品多出现于泡沫破裂后。消费行为追求性价比或者说低价化也出现在食品饮料等日常消费中,在1993年-2001年的热销产品及热点事件榜单中,低价红酒、低价啤酒、半价汉堡、低价可乐和发泡酒皆有上榜。 不变之一:饮食方便化趋势不变 经济波动不改饮食方便化趋势,女性社会化是重要推动因素。日本女性的传统角色是家庭主妇,主要负责在家做饭和从事家务。70年代后日本女性角色由家庭主妇朝职业女性转变,女性在家做饭次数和时长减少,做饭意愿和烹饪技巧逐渐下降。在此背景下,家庭饮食消费朝方便化方向发展。地产泡沫破裂后,部分女性回归家庭,但饮食方便化趋势并未受到经济波动及女性回归家庭影响,预调食品和速冻食品等方便食品支出占家庭食品支出比例从1981年的6.2%持续上升到2000年的11.2% ,主食类方便食品和速冻米面消费稳步增长(下文子行业分析详细说明)。 不变之二:饮食健康化趋势不变 经济波动不改饮食健康化趋势,90年代增长较快产品多与健康、清淡相关。90年代前后食品饮料子行业多朝健康化方向升级,譬如酒精饮料朝低度化发展,酱油朝低盐、有机升级,碳酸饮料消费减少而无糖茶饮消费高速增长等(下文详细说明)。此外,日本90年代增长较快商品多与健康、清淡、低价相关,据日本总务省公开数据显示,1990-2000年家庭食品支出中增长率较快的食品有葡萄酒、花椰菜、巧克力、沙拉、烧酒、扇贝、沙拉、香蕉等,其中酒类产品为度数相对较低的品类,食品类产品多数与清淡、健康相关。 不变之三:饮食西式化趋势不变 经济波动不改饮食西式化趋势,餐厅总数量减少,西餐馆数目提升。90年代经济波动带来居民外出就餐减少,一般餐馆数目从1986年的50.3万家下降到1999年的44.3万家。但经济波动并未改变日本整体饮食西式化趋势,西餐馆数目从1986年的2.3万家增长到1999年的3.2万家。除餐饮西式化外,食品饮料子行业中调味品行业西式酱料如蛋黄酱、果酱等消费稳中有增,乳制品行业奶酪、黄油消费快速增长(下文子行业分析详细说明)。 3 子行业逐个探究:必选消费趋稳, 西式化、健康化、方便化趋势不改 首先,市场表现来看,股市泡沫破裂后,必选消费品行业表现相对较好。1990年-1992年间,日经指数从近39000的高点下降至16000点,下滑幅度达56%。分子行业来看,1990年-1992年日经指数大幅下滑期间,消费品板块包括医药、食品饮料、电器、纺织服装和零售等行业表现相对好于日经指数,其中必选消费代表的食品饮料行业指数跌幅为45.55%,全市场排名第4,且在90年代多数时间表现优于日经指数,体现了一定抗周期属性。 其次,从子行业基本面来看,必选消费如乳制品、调味品等总体需求趋稳,可选如酒类饮料有所下滑,多数子行业西式化、健康化、方便化趋势不改。以下我们分别对酒精饮料、软饮料、乳制品、调味品、方便食品等子行业通过数据逐个探究分析。 1.酒水行业:消费萎缩,均价下滑,低价发泡酒受欢迎 1)人均酒精消费量下滑 战后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,酒水消费稳步增长,1965年-1990年间,日本人均酒水消费量从35.9公斤上升到76.1公斤,CAGR为 3.1%。进入90年代之后,日本人均酒水消费量增速放缓,1992年-2000年基本稳定在80公斤左右。一方面,90年代日本老龄化趋势加快,主力饮酒人群占比减少, 20-49岁人口占比从1980年的46%下降到2000年的41%;另一方面,健康意识增强、居民可支配收入下滑、未来预期不明朗等因素也对单价较高的可选酒水消费产生负面影响。 2)家庭酒类支出缩减,购买均价下降 90年代家庭酒精饮料消费缩减,年支出额自1994年的5.6万日元下降至2000年的5万日元。分酒类来看,价格亲民的日本酒和啤酒购买均价下降5%-10%,价格较高的洋酒购买均价下降20%以上。受通缩环境及消费需求影响,1991年-2000年间,啤酒购买均价从548日元/升下降到508日元/升,降幅7.2%;清酒从92日元/100ml下降到87日元/100ml,降幅5.5%;烧酒从69日元/100ml下降到65日元/100ml,降幅5.4%;而价格相对较高的进口威士忌价格从1990年的576日元/100ml下降到2000年的341日元/ml,国产威士忌购买均价从284日元/100ml下降到172日元/100ml,降幅达39.5%,葡萄酒从150日元/100ml下降到117日元/100ml,降幅达21.8%。 3)低价发泡酒高速发展挤压传统啤酒空间 发泡酒因酒税较少受到酒厂欢迎。在日本,麦芽比率67%以上的酒水为啤酒,麦芽比率低于67%的酒水为发泡酒。80年代末各大啤酒厂竞争激烈,降价战略遭遇瓶颈,酒厂在税金上寻找突破口。当时一升啤酒需要支付222日元的税金,而发泡酒只需支付152.7日元税金,厂家为形成低价优势纷纷研制发泡酒。1994年三得利推出首款发泡酒Hops,并以低价优势受到市场欢迎,发泡酒市场自此打开。1996年酒税政策调整,麦芽比率在50%-67%之间的发泡酒与啤酒同税,此后三得利推出麦芽比率低于25%的Super Hops以应对政策变化。 发泡酒以低价优势挤压啤酒市场。随着90年代中期发泡酒高速发展,其占全国酒精饮料消费量比例快速提升。1993年-2000年,发泡酒占酒精饮料消费总量比例从0.02%提升到16.5%,啤酒消费量占比从72%下降至54.5%。发泡酒高速发展由供需两端因素共同造成,1)需求端:经济危机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,加之女性社会化程度提升,度数与价格较低而口味与啤酒相似的发泡酒受到欢迎;2)供给端:由于发泡酒税率比啤酒低,出于竞争考虑啤酒厂也快速转向发泡酒产品销售。 2.乳制品行业:人均消费量趋稳,非液态乳制品消费量提升 1)90年代人乳制品消费量趋稳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,日本政府颁布《学校午餐法》和《关于促进乳品业和养牛业的法令》并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,乳制品行业开始高速增长。70年代后随着西方饮食习惯在日本普及,人均乳制品消费量进一步提升。1960年—1996年,日本年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从23.1kg上升到96.8kg,CAGR为4.1%,此后日本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基本趋稳,维持在96kg左右。 2)液态乳消费量下滑,非液态乳制品消费量持续提升 1960年-1991年,人均液态乳消费量从10.7kg提升到41.6kg,CAGR为4.5%,人均非液态乳消费量从10.7kg提升到45.3kg,CAGR为4.8%。90年代人均液态乳消费量开始下滑,从峰值42.4公斤下降至2000年的39.4公斤,而非液态乳制品人均消费量持续提升,从1991年的45.3kg提升到2000年的56.7kg。 液态乳消费下滑与软饮挤压有关。90年代日本居民追求健康、清淡的消费理念日益强化,瓶装茶饮及矿泉水受到欢迎,液态乳消费一定程度上受到挤压。根据日本清凉饮料协会数据显示,1990年-2000年,液态乳及乳饮料产量占非酒精饮料产量比例从38.4%下降至31.5%,茶饮料从8.2%提升至19.3%,矿泉水则从0.9%提升至4.0%。 3)液态乳中鲜牛奶消费量下降,发酵乳、乳饮料消费量上升 90年代期间,日本鲜牛奶消费量占液态乳消费量比重从1990年63.1%下滑到2000年的55.0%,乳饮料从12.1%上升到16.8%,发酵乳从6.9%上升到11.6%。该现象出现可能与三个因素有关:1)学龄人口的减少导致鲜奶消费群体下降,1990年至2000年,14岁以下人群占比从18.3%下降到14.6%;2)男性不吃早餐率提高使一部分消费者缺席鲜奶主要消费场景,其中1990年至2000年,男性不吃早餐率从9.8%提升到10.7%;3)鲜牛奶消费场景局限。鲜奶消费场景局限于用餐时段,而发酵乳、乳饮料即饮性更强,消费频次更高;4)乳制品消费由鲜奶向营养价值更高、风味更独特的发酵乳、乳饮料继续升级。 4)非液态乳中黄油消费量相对稳定,奶酪消费量稳步提升 90年代日本年家庭黄油消费量稳定在500g附近,而奶酪消费量持续增长,从1990年1705g增长到2000年2286g。一方面饮食西式化并未被经济波动中断,黄油、奶酪消费量稳中有增。另一方面,居民健康意识增强,黄油和奶酪因其营养价值较高受到欢迎。 3.调味品行业:需求总体稳定,产品向功能化、健康化升级 1)调味品消费总体维持稳定,西式调味品消费稳中有增 日本1991年-2000年人均调味品消费额基本稳定在1万日元左右,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小,1991年-1996年期间增速整体呈现下降趋势。从结构上来看,传统调味品如食盐、酱油、味增、砂糖和食醋消费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小幅下降,而西式调味品如蛋黄酱、果酱、咖喱等消费量则稳中有增,调味品消费也维持了西式化趋势。 2)传统酱油消费量减少,功能化、便捷化趋势不变 受饮食西式化影响,传统酱油消费量自80年代后期起有所下降,但功能化、便捷化的酱油衍生品如汤汁、酱汁消费量及市场份额则持续提升。根据龟甲万信息发布会资料显示,酱油类产品市场规模在90年代总体保持平稳,其中传统酱油份额有所萎缩,功能化的汤汁、酱汁份额持续扩大,可以看到,调味品消费的功能化、便捷化趋势并未被经济波动打断。 3)健康化产品具备较好提价能力 酱油朝健康化升级,食醋价格稳步提升。20世纪80年代初期,日本酱油主要以脱脂大豆作为加工原料,产品均价在24日元/100ml左右。90年代前后,日本酱油行业进行产品健康化升级,用全大豆替代脱脂大豆作为原料,氨基酸含量提升,其购买均价提升到28日元/100ml,并在90年代期间保持稳定。此外,由于食醋具备抗疲劳、降血压血脂、促消化等保健属性,食醋产品均价则从1990年的40.9日元/100ml提升到2000年的50.0日元/100ml。 4.软饮行业:市场持续扩张,健康茶饮及瓶装水增长快速 1)90年代软饮消费持续扩张 根据日本清凉饮料联合会数据统计,1990年-2000年人均软饮消费量从86.9升提升到122.1升,CAGR为3.5%,家庭软饮消费额从3.9万日元提升到4.6万日元,原因主要包括:1)90年代外企和日本啤酒大厂纷纷进入软饮行业,行业广告投入明显加大;2)500ml PET瓶生产放开,软饮消费更加便捷。80年代末日本因环保问题限制1升以下PET瓶产品生产,90年代中期日本容器包装处置相关法律出台,对未按规定处置容器的厂家和个人进行处罚,500mlPET瓶生产放开;3)自动贩卖机成熟拓宽消费购买场景;4)软饮行业新品开发力度加强,消费者选择更加多元化。 2)碳酸饮料消费下滑,健康茶饮和瓶装水快速增长 碳酸饮料消费量下降,无糖健康茶饮快速增长。随着90年代日本消费者健康意识增强,1990年-2000年,碳酸饮料人均消费量从24.2升下降到22.1升,果汁人均消费量从21.1升下降到17.8升,茶饮人均消费量则从11.5升提升至34.5升,CAGR为11.6%,瓶装水人均消费量从1.2升上升到7.5升,CAGR为 22.5%。 5.方便食品行业:速冻类食品稳步增长 80年代后饮食便捷化带动方便食品发展,泡沫破裂后仍稳步增长。在日本,方便食品主要分为主食类和非主食类方便食品,主食类方便食品一般包括预制便当、预制寿司、预制米面、面包等食品,非主食类方便食品包括预制沙拉、鳗鱼、牛排、天妇罗和速冻食品等。上世纪80年代后,随着人口老龄化、女性社会化、人口晚婚化单身化以及城镇化带来的都市生活圈集中,居民饮食呈现便捷化趋势,日本年家庭方便食品消费额从1981年5.1万日元提升至1991年的8.5万日元,CAGR为5.2%,90年代后增速逐渐放缓至2%左右。 非主食类方便食品支出整体保持稳定,速冻类方便食品稳步增长。地产泡沫破裂后,居民外出就餐减少,部分回归家庭做饭,部分消费主食类及速冻方便食品。90年代期间,年家庭非主食类方便食品支出稳定在6万日元附近,而家庭主食类方便食品消费额从1990年2.3万日元提升到2000年的3.9万日元,CAGR为5.3%,高于整体方便食品消费额增速。主食类方便食品中,寿司类方便食品消费额持续增长,从1990年的1.6万日元提升到2000年的2.7万日元,CAGR为5.1%;速冻类方便食品消费额也从1990年的2908日元提升到2000年的4500日元,CAGR为4.5%。 速冻方便食品中,速冻米面品类增长较快,餐饮渠道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。根据日本速冻食品协会数据显示,分品类看,速冻米面产量在90年代持续增长,1990年-2000年间速冻米产量从约6万吨增长到约15万吨,速冻面产量从约4万吨增长到约19万吨,速冻丸子、汉堡和肉片产量保持平稳;分渠道看,餐饮渠道产量在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,而零售渠道产量稳步提升,其原因或与餐饮渠道受经济波动影响相关。 6 公司穿越周期关键:洞察消费者、 推进国际化、开创蓝海市场 我们发现,在日本经济衰退时期,能迎合消费者需求变化的产品仍能实现快速增长,具备健康保健属性的产品仍具备提价能力,这期间也出现了一些业绩实现良好增长、穿越周期的优秀公司。在此期间这类日本优秀公司有几方面特点:1)逐步开拓海外市场寻求新增长点(如龟甲万深耕美国市场);2)洞察消费者口味变化,积极推出新产品求变(如朝日啤酒推出清爽口感啤酒);3)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改变产品价值曲线,积极推动产品升级,在红海中创造蓝海市场(如龟甲万通过使用全大豆材料、减盐等措施创造健康酱油市场,伊藤园引领瓶装茶饮市场)。 1.朝日啤酒:洞察新一代消费者口味变化 日本啤酒行业集中度较高,麒麟龙头优势明显。日本啤酒行业集中度一直处于相对高位状态,1906年,札幌、日本、大阪合并成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,占据日本啤酒市场70%份额。战后基于反垄断考虑,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被分割为日本麦酒和朝日麦酒,前者旗下有札幌和惠比寿,后者延续其朝日品牌。此后日本啤酒市场三大品牌麒麟、札幌和朝日一直占据90%以上份额,龙头麒麟优势明显,在1972年至1985年间市场份额超过60%,而朝日啤酒经营持续恶化,市占率从1949年的36%下滑到80年代的10%左右。 朝日洞察新一代消费者口味变化,推出大单品Superdry。1870年师从德国啤酒酿造师的威廉科·普兰在日本开设首家啤酒作坊,而后日本人纷纷拜师洋人学习啤酒酿造技术。1887年后本土企业日本麦酒酿造会社,大阪麦酒会社,麒麟麦酒株式会社等成立并延续德式口味。80年代开始,各式西洋酒在日本流行兴起,新一代消费者选择更趋多元化。在此阶段,大部分酒厂认为新一代消费者仍钟爱德式啤酒苦涩厚重的口味,然后消费者口味已开始改变。1985年,朝日市场部部长松井在东京和大阪进行面向5000人的市场调查,发现年轻一代注重清爽和醇厚的口感,而不是单纯传统德啤的苦涩口味,随后促成朝日超级大单品“Superdry”的上市推出。 凭借Superdry优异表现,朝日市占率反超麒麟。1987年朝日推出超级单品Superdry,其清爽而刺激的口感迅速赢得消费者喜爱,当年出货量占整个啤酒市场3.2%,当时竞争对手麒麟大单品拉格出货量占啤酒市场46%,仍占据主流市场份额。1990年,Superdry出货量已占市场21.5%,拉格下滑到34.3%,此后麒麟推出一番榨以抗衡Superdry,然而一番榨并没有阻碍Superdry增长趋势,到2000年时Superdry出货量已占市场34.2%,而麒麟拉格与一番榨合计出货量只有24.6%。凭借Superdry单品成功,朝日啤酒市占率从1986年11%提升至2000年的46%,而麒麟则同期从60%跌落到34%。 业绩增长稳健,市占率稳步提升,股价在90年代后期有明显超额收益。1990年-1997年间,朝日营业收入从8775亿日元增长到13133亿日元,CAGR为5.9%,净利润从31亿日元增长到116亿日元,CAGR为20.8%。在业绩持续增长,啤酒市占率稳步提升之下,朝日控股市值从1993年的451万亿日元增长至1997年的902万亿日元。 2、龟甲万:产品朝健康化升级,深耕海外市场 90年代日本传统酱油需求下滑,行业竞争激烈。受饮食西方化影响,90年代日本酱油需求下滑,行业竞争激烈,中小企业加速出清,酱油厂商数目从1989年的2307家下降到2000年的1611家,行业逐步集中。为应对国内传统酱油需求饱和的局面,酱油龙头龟甲万积极推动产品升级迎合健康化、方便化趋势,此外开始加大海外市场布局以开拓新的收入增长点。 90年代推出高端新品,开创高端健康酱油市场。1990年,龟甲万推出特选丸大豆酱油,该酱油使用营养价值更高的大豆作为原料(之前行业普遍使用脱脂大豆),价格约比普通酱油高30%。1993年,为迎合消费者饮食低盐化需求,龟甲万推出低盐丸大豆酱油,其含盐量比普通酱油减少一半。1998年,龟甲万新品特选有机酱油上市,该酱油使用有机大豆和小麦作为原料,在健康属性上更进一步。到2000年,龟甲万占日本高端健康酱油市场份额高达60%。 迎合消费者便捷化需求,积极开发功能性酱料。据公司信息发布会资料显示,1990年日本酱油类产品规模稳定在370亿日元附近,其中酱油产品占比从1990年2/3下降到2000年的1/2,而操作简便的汤汁、酱汁产品占比从1/3提升至1/2附近。在此期间,龟甲万抓住行业发展趋势,1992年及1995年推出两款汤汁产品,1997年及2000年推出两款酱汁产品,凭借四款产品实现功能性酱料销售额的快速增长。 应对国内市场需求下滑,龟甲万深耕海外市场。龟甲万海外酱油销售量从1990年的5万多kl提升到2000年的12万kl,海外重点美国市场销量在1994年至2000年期间增长44%,市场份额从1990年的46%提升到2000年的55%。截至1999年底,龟甲万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为37.4%,海外营业利润占比已达49.0%,海外市场已成为其营收与利润的重要贡献点。因此,在90年代日本国内经济衰退、需求下滑的环境下,龟甲万则凭借推进产品健康化、方便化升级,以及深耕海外市场,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的稳定增长。 龟甲万业绩保持稳健,估值中枢接近30X。龟甲万90年代以来经营稳健,1990-1999年间,龟甲万收入从1969亿日元增长到1999年的2217亿日元,CAGR为1.3%;净利润从46.9亿日元增长到52.9亿日元,CAGR为1.4%。1992年-2000年间,龟甲万股价表现明显优于日经指数,估值在19-35倍之间波动,中枢接近30倍,总体保持相对稳定。 3、伊藤园:迎合健康化、便捷化趋势,开创瓶装茶饮市场 日本茶最早从中国传入,经过江户时代传播后,饮茶习俗在日本各个阶层普及,并成为日本人生活文化中的重要部分。伊藤园成立于1966年日本静冈,从事包装茶叶的销售。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饮料的普及,茶叶消费受到冲击,沏茶方式仅出现于传统家庭生活及正式接待应酬上。70年代中期伊藤园积极创新,开始研制方便饮用的茶饮试图扭转茶饮行业颓势。1980年伊藤园率先推出世界首款罐装乌龙茶饮料,并在便利店和自动售货机中销售,至此日本兴起了乌龙茶热潮。 在乌龙茶的热卖之后,伊藤园开始加快绿茶饮料产品研发,1986年伊藤园研制出世界首个罐装绿茶,取名为罐装煎茶,该产品上市当年便实现销售收入6亿日元,1989年其销售额高达40亿日元。1989年伊藤园对绿茶饮料加以改良,加入新开发的烘焙茶和玄米茶,推出的新品绿茶大获成功,随后伊藤园继续把握茶饮行业发展机会推出瓶装绿茶,以更好迎合消费者对健康便捷的茶饮需求。 伊藤园业绩表现优异,市值稳步增长。1992-2000年间,伊藤园销售收入从629.7亿日元增长到1739.7亿日元,CAGR为13.5%;净利润从10.1亿日元增长到65.3亿日元,CAGR为26.3%,其市值从1994年的87.5万亿日元增长至1999年的652万亿日元,市盈率从1995年的低点21倍提升到1999年的高点92倍。 5 着眼国内当下看未来: 几大趋势也在发生 以上对日本90年代食品饮料各个子行业及龙头公司作了分析,着眼国内当下看未来,我们认为行业相关的几大趋势也在发生,积极关注相关标的发展。如:1)饮食方便化趋势下,速冻食品及复合调味品子行业快速发展;2)健康化趋势下,调味品(如酱醋有机零添加)、乳制品(如有机/奶源地)、软饮(如豆奶/气泡水)等相关产品继续升级,保健品行业快速发展;3)西式化趋势下,乳制品中黄油奶酪消费渐起,烘焙面包较快增长,酵母也随之受益;4)性价比趋势下,如近年出现光瓶酒热,短保面包发展空间大。展望未来,酒精饮料行业要积极关注年轻消费群体诉求,乳制品行业关注龙头海外布局和多元化拓展,调味品行业朝健康化升级仍是方向,软饮行业寻找符合健康趋势的爆款单品。 1.方便化趋势:速冻食品子行业保持良好成长 城镇化率不断提升,快节奏都市生活之下,饮食便捷性成为趋势。如早餐方面,时间因素为影响居民早餐用餐率的重要因素。《中国居民早餐饮食状况调查报告》显示,35%的调查对象做不到每天吃早餐,其中49%人因时间原因不吃早餐。在早餐用餐时间上,42%的调查对象用餐时间在10分钟以内,81%的调查对象用餐时间在15分钟以内。 速冻食品、复合调味品受益,行业保持良好成长。受益于饮食便捷化需求提升、下游餐饮连锁化及消费场景扩充,速冻食品、复合调味品等子行业保持良好增长成为亮点。2017年中国速冻食品行业产值达1250亿元,2011-2017年CAGR达14.1%。根据Frost & Sullivan数据,2020年国内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预计接近1500亿元,2015-2020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%,其中火锅料市场规模2020年预计达255亿元,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%。此外,其他方便速食产品如自热小火锅等开始兴起,也拓宽了方便食品品类。 安井食品:业绩保持稳健,成长路径清晰。公司是以火锅料制品为主的国内速冻食品行业,2018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9.4亿元,同增20.6%,净利润1.96亿元,同增41.2%。近年来公司产能稳步推进全国化布局,产品与渠道实现双轮驱动,中长期看公司借助产能、品牌及渠道优势有望继续提升市场份额,盈利能力具备提升空间,成长路径清晰。 颐海国际:中高端火锅底料龙头,市场份额稳步提升。公司作为国内中高端火锅底料龙头,业绩增长稳健,关联方业务受益于海底捞门店数量和单店收入的增长,有望保持稳健增长;第三方业务在新品开发及渠道扩张带动下,保持高增趋势。2018H1公司实现收入10.0亿元,同增59%,净利润1.85亿元,同增163%。未来随着公司产能稳步释放以及渠道积极开拓,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提升。 2.健康化趋势:调味品、乳制品继续升级,保健品子行业充分受益 居民健康意识持续提升,高品质、健康化产品更受关注。与日本90年代消费趋势类似,中国调味品中如酱油品类也在朝低盐有机及零添加等升级,乳制品中营养价值更高的高端白奶、酸奶等增长较快,软饮行业中碳酸饮料消费增长有所乏力,豆奶、瓶装水市场规模稳步提升。此外,保健品行业也积极受益,近年来保持良好成长。 调味品消费健康化带动产品持续升级。主打功能性、健康性产品将是行业产品升级方向,酱油方面,老抽正逐步向生抽升级,一些中高端酱油品牌多使用非转基因大豆作为原料,氨基酸含氮量高于行业标准,同时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功能品类细分。醋类方面,不少品牌也推出主打健康或有机系列醋类产品,如恒顺高端产品三年陈、六年陈保持良好增速。此外,对标日本家庭食醋购买均价高于酱油,目前国内食醋主流价格不高,后续醋类产品预计仍有提升空间。 老龄化及健康意识增强,保健品行业快速发展。欧睿数据显示,2012-2017年保健品行业规模从1324亿元增长到2293亿元,CAGR为11.6%,行业近年来保持良好增长,尤其线上电商渠道发展更为迅速,电商渠道占比逐步提升,淘数据显示阿里平台保健品行业1-11月销售额同比增长75%。 3.西式化趋势:烘焙产业链成长良好 西式餐饮及产品增长势头良好,烘焙行业保持较快增长。根据Euromonitor数据显示,近两年餐饮行业中西式风味餐饮规模增速在15%以上,明显快于行业整体增速;乳制品行业中如乳酪黄油等增速也快于整体行业,如乳酪市场规模增速在20%以上;烘焙面包行业受益于西式化趋势,规模保持较快增长,上游酵母行业也随之受益。 4.高性价比趋势:光瓶酒是典型代表,短保面包亦受益 低端光瓶酒市场空间大,高性价比驱动份额向品牌龙头集中。目前我国低端酒市场规模约2000-3000亿元,主要仍以地产低端酒和散酒为主。根据尼尔森数据统计,理性消费时代,当前消费者逐步由“面子消费”转换为“里子消费”或者“健康消费”,统计称有超50%消费者购买行为是在性价比的驱动下进行的,仅有9%消费者愿意为能体现自己身份和地位的产品多花钱。因此,在低端大众酒市场中,在消费高性价比趋势之下,产品高性价比的白酒品牌快速提升份额,如牛栏山二锅头凭借陈酿大单品高性价比优势、外埠渠道积极推进全国化,实现快速增长,市占率稳步提升。此外,如短保面包、速冻食品等在高性价比趋势之下,行业也具备良好增长态势。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扑克投资家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
|
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