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|
中国女性在日本经营中华料理 饺子飘香东京新桥
|
作者:佚名 文章来源:中国侨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:2017-5-2 13:23:36 文章录入: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:贯通日本语 |
|
中国侨网4月25日电 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报道,日本东京都新桥,林立的高端办公楼,抬眼望去,能看到的几乎都是身穿黑蓝西服手拿公文包,神情清冷而又严肃的男女白领。其实,这只是新桥的一面,或是说一种味道。新桥还有另外一番味道,那便是饺子的味道。 再清冷严肃的男女白领,一进入一家叫“一味玲玲”的饺子馆,便习惯性地松松领带,挽挽袖口,隐藏在饺子热气后那有些面目模糊的脸上,仿佛刚刚洗过一场桑拿浴,满是松弛与酣畅。 在新桥,没有不知道“一味玲玲”的白领,只不过大家更喜欢用“新桥的饺子馆”来代指它。仅仅是在新桥,“一味玲玲”就开了三家连锁店,而且距离都不远。往往是客人因为本店坐不下了,就跑去一号店。一号店不行,再去二号店。 如此大受欢迎的“一味玲玲”,是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的刘玲玲创办的,到今天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。刘女士几乎每个月都要接受一次日本餐饮业杂志的采访,日本电视台、朝日电视台也都在专题节目里对“一味玲玲”做过介绍。“一味玲玲”真的是新桥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。它代表着新桥的另外一面,另外一番味道。 其实,在日本,但凡是中华料理店,又有谁家会没有饺子呢?即便是日本人经营的中餐馆,饺子也是必供品。为什么“一味玲玲”就能成为新桥的代名词呢?刘女士谦虚地告诉记者,“那是因为大家都肯帮我,我运气好。” 命,是失败者的借口。运,是成功者的谦词。刘女士的回答,仿佛就是为了印证这句话。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,刘女士总结了三点。一是在饺子的品质上决不妥协。日本有卖现成的饺子馅儿和饺子皮儿,也可以让厨师带着店员一起包,但为了做到所有店铺的味道都整齐划一,在哪家店都能吃到地道的“一味玲玲”,刘女士在新桥专门开了一家点心房,雇佣三位面点师每天手工包饺子,一天要包出6000多个饺子。饺子馅儿里的肉,也是有专门的签约农场,绝不用猪肉处理加工后的“边角余料”。为了选择一个好的农场和猪肉加工厂,刘女士曾经为自己安排了多次农场一日游、加工厂一日游,最终才选定一个能达到她的高要求的地方。 二是对厨师要求严格。曾经有一位厨师被人用高薪从刘女士的店里挖走,但是几个月的工夫,就又自己回来了。理由是新老板不肯给厨房提供最好的食材,尽管厨师本人多次提出要求,但都因为成本过高被新老板驳回了。这位厨师无奈地对刘女士说:“在一味玲玲这里工作过,去别的地方真是没法儿干了,我已经跟您学得无法在食材上将就了。” 三是对工作人员尽心。与绝大多数料理店不同,“一味玲玲”采用的不是时给制,而是提成制。刘女士的考虑是,采用了提成制,能够让工作人员互相监督、互相帮助,共同提高收入。大家多干多得,公平合理。 别看“一味玲玲”现在已经成为其他中华料理店经常来“取经”的地方,其实刘女士真不是“科班出身”。 18年前,单枪匹马的刘女士,就因为偶尔浮现的一个“想自己干点儿什么”的念头,便找了房地产公司定下了店址。过程仅仅一天时间。在当时日本经济一片大好的形式下,刘女士认为,只要饭店的大门是敞开的,便会有客人。“人嘛,总要吃饭的。”道理是通的,但现实是残酷的。她的店一连几个月都没有客人,还是同一栋楼里的其他店的老板们觉得刘女士人品贵重,主动为这位“新邻居”介绍起了客人。 刚开始,“一味玲玲”只在晚上开店。完全没有厨师经验的刘女士,店里连一份菜单都没有。客人想吃什么,她就为客人做什么。有一次,客人要求来一杯“乌龙烧酒”,就把她给将住了。这是不喝酒的刘女士从来没听过的一个词。后来,还是客人教会她如何调配酒水。 又有一次,客人问她,“总是我们要什么你给做什么,你自己最拿手的是什么啊?”刘女士骄傲地说,“我,东北人,包饺子包得可好啦!”“那就来一份尝尝啊。”这是“一味玲玲”提供的第一份饺子。 客人尝过后赞不绝口,饺子的口碑自此在新桥一传十、十传百,“一味玲玲”的别称——“新桥饺子馆”由此诞生。 由于新桥是繁华的商务中心,因此有很多白领都是从日本的地方城市到此单身赴任。尝过了刘女士包的饺子,大家便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“家的味道”。越来越多人跟刘女士建议,“能不能中午也开店啊,这样我们中午就有地方吃一口热乎的了。” 刘女士的真心与真情,就体现在这里。她见客人们都喜欢她这里,喜欢她的饺子,便应允了下来。刘女士总是谦虚的说,“一味玲玲”其实就是自己和新桥白领们一起培育、扶植起来的店,是客人教会了她如何调配酒水,是客人为她树立的口碑,就连菜单都是擅长书法的客人帮忙写的。为了回馈顾客,“一味玲玲”的饺子也是18年来从未调整过价格。 刘女士,一位中国女性,能在日本取得如此的成功,用了不到20年时间,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,离不开周围人的帮助,但也不仅仅只靠“人品爆棚”,诸多因素,成就了她的成功。(张桐)
|
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