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

日本拉面为何当初难登大雅之堂

作者:佚名 文章来源:日本新华侨报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:2014-12-15 13:43:16 文章录入: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:贯通日本语

二次大战之前,日本其实没有“拉面”这一名词,原先叫做“南京荞麦”、“支那荞麦”,战后初期改称“中华荞麦”。刚初,慢说难登大雅之堂,连普通家庭的三餐餐桌都攀不上,仅只是城市暗巷摊贩提供给车夫、苦力、风尘女郎充饥的消夜小吃罢了。


二次战后农业产销失调,米粮歉收,反倒美援面粉跨海源源而至,充足供应。美军占领当局倾力推广面食,但日本职人不作兴汉堡那一套,另辟蹊径,结合美援面粉与中华面,钻研制法,精揉细搓,改造变身,现代拉面于焉问世。再加上,配料煮法在地化,以及拉面师傅特意绑系头巾,穿作务衣,店家门口挂起暖帘,里里外外一副老派日本风味模样,教人完全忘记了拉面原属美国统治之下的“穷变则通”的产物,至今历史还不足百年。


信不信由你,快餐面发明者台裔日人安藤百福,1948年11月,寒冬冷夜漫步大阪黑市角落,瞥见饥民排队简陋屋台,等候吞热汤吮荞麦的景象,顿时发想利用生产线大量制作便宜快餐面的念头,在这之前──他38岁之前,压根儿就从没吃过“拉面”呢。


[1] [2] [下一页]



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